9月2日,由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AITISA)和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主办,华为承办的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张迪煊发表了《构筑智能根基,共创数智未来》主题演讲,详细介绍了昇腾AI产业进展及成果。
以下为演讲全文
过去一年,昇腾AI产业生态蓬勃向上发展,走进了更多的城市、高校和科研单位,更多的伙伴和开发者拥抱昇腾。目前昇腾已认证13家整机伙伴、700多家ISV,联合孵化1100多个方案;在中国,每3家AI企业就有1家是基于昇腾进行创新孵化。同时,有130多家科研院所与昇腾合作,每年培养超过10万名专业的AI人才。昇腾开发者也超过了90万人,其中每4位开发者就有一位选择昇腾进行开发。此外,华为也在遥感、多模态、流体力学三个领域与业界共同成立了产业联合体,旨在加速科研创新到产业落地。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不断变革、促进和碰撞中促使人工智能走深向实,不断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变革:人工智能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场景应用,如在矿井中,视频分析应用对工人的安全保障发挥着关键作用。单点成熟场景,正在被应用到更多的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促进:在新兴应用的领域中,行业正在和人工智能相互促进发展,在多模态的内容生成、机器人应用、自动驾驶等领域中,AI推动着场景应用的创新,同时,创新应用的需求也对AI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碰撞:在前沿领域中,我们也看到了科研与AI的探索碰撞,拓宽了技术边界,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比如在药物的开发中,通过AI对分子化合物进行筛选,进而将研发周期从年缩短到月,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刚才吴院士也分享了AI在大飞机仿真中的应用成果,这些都是碰撞出的火花。
AI改变世界,昇腾改变AI
AI正在改变着世界,我们与伙伴一起正在改变着AI。
第一,改变AI的发展模式,通过聚焦基础软硬件根技术创新,以根深促叶茂,让产业有了根基。
第二,改变AI的获取模式,持续助力各个城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建设,推动算力网络的发展,提供公共的算力服务,让普惠有了保障。
第三,改变AI的创新模式,通过合力众智,推动产业协同,加速科研创新成果向行业落地,让应用有了规模。
昇腾AI不断蓬勃向上发展,正致力于成为千业百业转型升级的智能根基。而AI的发展模式需要行稳致远,为此需要做好四个关键:
一、联手伙伴,做厚硬件;
二、协同创新,做强软件;通过持续夯实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打牢智能根基;
三、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做深技术生态;
四、以使能伙伴为基础,做大商业生态。
通过两大生态发展,持续相互牵引、驱动昇腾AI产业发展。昇腾将不断做厚硬件,联合伙伴共同打造算力底座。同时,持续做强软件,通过全栈协同创新升级,打造好用、易用、可信的人工智能平台。
昇腾基础软硬件在“极致性能”上,通过模型性能及视频分析能力的提升,软硬协同为业界提供更强大的场景化原子能力。在城市、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的核心场景中,平均推理性能可做到2倍领先业界,支撑伙伴构筑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而在“极简易用”方面,除为开发者提供了全流程工具套件外,在训练、推理两大关键的环节上做了易用性的提升。如随着大模型、AI4S的发展,大规模分布式训练存在着并行调试难、精度调优难等难点,通过提供专家系统提供自动化的并行策略和混合精度推荐,大幅降低分布式训练的开发调试周期,由原来的月级降为周级。在推理中,性能优化是关键,但存在着门槛高、周期长等挑战,昇腾通过提供自动调优工具,将调优时间从原来的周级降低至小时级,性能实现130%+提升。
不仅在性能和易用上构筑能力,昇腾还面向安全方面打造了从硬件层到业务层再到系统层面的体系化能力,支撑昇腾AI产业健康且有韧性的发展。
未来,昇腾将通过做深技术生态、做大商业生态,以双轮驱动发展昇腾产业。
做深技术生态:坚定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的育人体系,把昇腾、昇思等根技术带进更多高校。目前昇腾已在110多所高校开设1500门课程,未来三年,将深入千所高校,培养百万师生。面向开发者,依托昇腾社区,提供了完备的“学-练-训-赛”成长体系。未来三年,计划发展350万昇腾开发者的同时,也提供了昇腾创新使能计划,为十大前沿创新领域的探索提供资金以及资源,以支撑复合型高端科研人才的培养。
做大商业生态:以使能伙伴为基础,帮助硬件伙伴向能力型伙伴转型,践行伙伴优先策略。使能软件伙伴打造联合解决方案,共同做大市场空间,开启千亿市场 。同时,还将培育一批生态型运营伙伴,使其成为各地生态创新中心的操盘手,以运营伙伴发展伙伴,以三年发展3000+昇腾伙伴为目标。
从计算中心走向算力网络实现算力全网调度,资源全域共享
这一年,各地政府基于昇腾AI统筹建设的集约化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陆续上线,让AI真正成为像水和电一样容易获取的城市公共资源。
目前,已上线的10多个城市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均已实现算力资源饱和的运营,累计为各地550多家企业、60多所高校、30多个科研单位提供服务,诞生了一批原创领先的科研成果,并孵化了一批行业新应用。
只有通过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本地提供物理算力资源,配套的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才能让AI算力基础设施建得好,还有用得好。
随着各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陆续建成,算力网络呼之欲出,实现从点到面的跨越。今年6月,中国算力网正式上线,这是算力网络建设的重要一步,算力网络的建设可以实现全网的算力交易连通,资源的全域共享,弹性地满足全网范围内的AI需求。本次会上,沈阳、广州、重庆、昆明、福州、长沙、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接入中国算力网,至此中国算力网节点达到20个,全国AI算力一张网已初具雏形,进一步深化了普惠AI的获取模式。
使能大模型开发,加速科学+智能融合
大模型、科学计算已成为业界共识,但由于其开发复杂、门槛高、与行业场景割裂等问题,制约着其发挥更大价值。而华为通过改变AI创新模式,打通了这样的断点。
首先在开发层面,面向大模型的落地,华为建立了完整的大模型开发使能平台,让大模型易开发、易适配、易部署。通过提供多维并行计算、高阶API,以及集群优势,帮助开发者在基础模型开发实现典型Transformer模型TTA效率1.2倍的业界领先。在模型微调阶段,通过小样本学习,预置任务微调模板等手段,快速适配场景。而在大模型部署阶段,通过10倍级的模型压缩工具,以更好的支撑推理服务。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已孵化十多个全球领先的大模型。其中,中科院自动化所孵化的“紫东太初”大模型获得了WAIC大会最高荣誉奖项 — SAIL奖。
面向科学+智能的创新,华为为高性能科学应用提供了基础能力。基于高阶计算引擎,统一的API,结合科学计算库,打造了科学计算套件,去年华为发布了电子仿真、分子模拟两大套件,加速了科研成果产业化。今年,华为将推出流体仿真套件MindSpore Flow,以促进AI+流体力学的融合创新,加速大国重器的设计与制造。
为打通科研创新到应用落地的断点,华为在不同的领域联合产学研用多方单位,成立了产业联合体;共同定义市场,联合开发,共同上市,持续迭代,加速产业聚焦和应用落地。去年底,华为携手伙伴成立了智能遥感开源生态联盟和多模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目前已吸引了70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入,孵化了20多个行业新应用。本次会上还成立了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未来,华为将坚定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模式,成立生物医药、智慧育种等更多产业联合体,加速产业化发展。
深入行业AI需要持续迭代更新,自我演进
AI通过初始的训练环境学习后,比如预训练大模型,也需要深入到行业的生产系统中,不断结合实际场景数据进行增量训练和迭代学习,才能够满足更多样化和实时变化的应用需求。而这样的行业生产系统,需要满足如下三点:
一、算随数建,围绕数据部署环境来建设行业算力基础设施,保障本地数据的安全获取,以实现算力与数据的结合;
二 、训推一体,需构建训练和推理一体化平台才能打造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以保证训练到推理的循环生产流程不再割裂;
三、云边协同,让难例数据可高效回传至中心训练,迭代出的算法快速部署至推理设备,真正面向行业场景产生价值。
为此,华为打造了人工智能融合赋能平台,以支撑伙伴孵化更多行业解决方案,深入行业场景。
人工智能融合赋能平台具备中心、区域及边缘的三级架构协同能力。在中心侧,基于昇腾训练和推理资源打造训推一体的平台,满足算法的开发、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北向接口开放及推理应用服务等功能。结合云边协同能力实现与区域、边缘节点的模型部署和难例数据回传交互。而区域和边界则针对具体的场景要求,采用不同的设备形态,聚焦在推理应用的价值呈现。
基于这样的一套人工智能融合赋能平台,带来了三大赋能:
围绕本地数据孵化孵化核心算法,满足真实应用需求,赋能本地智慧;
支持边学边用,越用越好,满足不断变化的场景需求,赋能自主演进;
通过平台能力开放,聚合更多伙伴能力,满足不同行业多样化需求,赋能全场景业务。为了更好的指导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的工程落地和规模化应用。
未来,华为将始终坚持“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使能伙伴、人才发展”的生态策略,携手政产学研用各领域伙伴,以根深促叶茂,做到“产业有根基,普惠有保障,应用有规模”,不断繁荣昇腾AI产业生态!